要求孩子当“好学生”,其实是在摧残他的天性
分类: 最新资讯
潜能词典
编辑 : 潜能
发布 : 03-06
阅读 :140
▲ 点击上方 “晓敏青春说 ” → 点击右角“...” → 点选“设为星标 ★ ” 俗话说得好,萝卜青菜,各有所爱。原本,让爱吃萝卜的吃萝卜,爱吃青菜的吃青菜,是个很不错的选择。但倘若偏偏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,今天全吃萝卜,明天全吃青菜,结果就是,每天都有人吃得很痛苦。当然,从管理的层面来说,确实提高了效率。但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教育。教育不应该是高效的批量生产,而应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情。一味的标准化,只会摧残孩子的天性。 现代教育的认知谬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·德鲁克说:“现代教育的创立者有一个共同的认知谬误,就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,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前提。”在德鲁克看来,现代的学校本质上其实是工厂。工业革命兴起,工厂出现后,教育这样一个古老的行业也开始用工厂的方式,用流水线、分级的、标准化的这样一套模式来塑造人。而这种标准化的教育模式,无疑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。电影《看上去很美》,便是通过孩子的视角,向我们直观地展示了标准化教育的可怕之处。四岁男孩方枪枪,第一天进入幼儿园,就哭得撕心裂肺。因为迎接他的不是微笑,而是一把锋利的大剪刀。幼儿园对男孩留什么样的发型有统一的标准,方枪枪的小辫儿必须被剪掉。一切才刚刚开始。在幼儿园,吃饭、睡觉、上厕所都有规则: 吃饭的时候不能讲话,加饭举右手,加菜举左手; 出门的时候自觉排好队,不耳语,不喧哗; 上厕所要按点,不是想去就能去……老师还制定了“小红花制度”,为了得到认可,所有小朋友都铆足了劲儿地想要获得小红花,完全服从老师的安排。但方枪枪是个有个性、爱质疑、爱幻想的孩子,所以他一朵小红花也没有,始终无法融入到集体中去。最后,特立独行的方枪枪变成了“异类”,被老师嫌弃,被同学孤立……这部由孩子们主演的电影,其实是给每一个大人看的。方枪枪的故事,讲述的就是我们的曾经。在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下,一切都有“标准”:行为有标准规范,作业有标准答案……而服从便是最大的前提。一个很经典的案例。老师问:“雪化了是什么?”标准答案是“水”。可一个孩子却答:“是春天。”多么富有想象力,多么富有诗意的答案啊,但老师却判答案错。如果我们的教育,总是在训练孩子该如何去遵守标准,那么其结果,一定是摧残天性,扼杀创造力。 别再勉强水里的鱼去爬树爱因斯坦说: “每个人都是天才。但如果你以爬树能力来评断一只鱼,它将永远相信自己是个笨蛋。”著名歌剧《猫》、《歌剧魅影》的作者吉利安·林恩,年少时,因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,总是乱动、无法安静,被老师认为有多动症,甚至存在智力障碍。无奈之下,吉利安的妈妈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。医生观察了她一会儿之后,就说要和吉利安妈妈出去商量一些事,把吉利安独自留在诊室里,并在临走之前,打开了音乐。医生和吉利安的妈妈没有走远,躲在窗外观察吉利安的举动。他们发现独自在房间的吉利安,随着音乐的节拍,自己跳起了舞。医生对吉利安的妈妈说:“你看她,多美好。她没有病,我建议她去舞蹈学校学习。”后来,吉利安如愿考入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,成为芭蕾舞的女主演。再后来,她设计了一系列极其成功的舞台剧,给数以万计的观众带来了完美的艺术享受。美国教育家、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,在《智力的结构》一书中提出了“多元智力理论”。即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、逻辑数学智力、音乐智力、空间智力、身体运动智力、人际关系智力、内省智力和自然智力。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,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大脑资源,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才智。比如: 空间智力比较强,适合做建筑师; 身体运动智力比较强,适合做运动员和舞蹈演员; 人际关系智力比较强,适合从事公关工作; 内省智力比较强,适合从事写作、心理咨询等工作。但传统的、标准化的教育模式,往往只会看重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。因为这两者可以在分数上有较为直观的表现,而能得高分的同学,也往往会被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,反之则是差生。这种评判既不科学,也不公平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都有他的闪光点。教育的意义,就是去发掘每个孩子的长处,让他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如鱼得水,大放异彩,而不是勉强水里的鱼去爬树。 培养独特的孩子而不是理想中的孩子早在2500多年前,孔子就提出过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——因材施教。孔子的学生五花八门,有杀猪的、有赶车的,各种各样的职业都有,而他,则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,有针对性地去进行教育。经常听到有家长这样问: 我觉得自家孩子太普通了,没什么天赋才华,也没什么兴趣爱好,成绩也很普通,真不知道长大以后可以干什么?大多数的家长都渴望把孩子培养成理想中的样子。而理想中的孩子,其实是有一个模板的,每个家长对于孩子的期待,几乎可以说是大同小异。但人是有自己的独特性的,不可能一个个都按照模板,进行流水线生产。那我们该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才能呢?1、认识到我的孩子是独特的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。因为独特,就意味着和主流价值观里的“好”是不一样的,而这种不一样,往往会被习惯性地认为是需要改变的。比如上文提到的吉利安,上课注意力不集中,喜欢乱动,这在老师和家长看来,无疑都是不好的表现,甚至还被妈妈带去看了心理医生。但其实孩子并不是有多动症,更不存在学习障碍,而是她有非常出色的肢体运动能力。这就是她的独特性。2、允许孩子尝试而不是遏制有一次,一位妈妈告诉我,孩子对她说以后想当厨师,这让她感到很焦虑,因为她觉得厨师是一个“不体面”的工作,和她的期待不符。但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太过焦虑。首先,做厨师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,掌握一技之长在未来这个文聘泛滥的时代或许更能养活自己。其次,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喜欢当厨师。也许孩子只是觉得,可以把好吃的东西做出来分享给自己重视的人,会让他觉得很开心。这说明孩子真正想要追求的,也许并不是“厨师”这个职业本身。而是想给身边的人分享喜悦,带去快乐。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值得鼓励的品质。所以,要允许孩子去尝试,而不是习惯性遏制。但往往中国家长在“喜欢做饭”这里就会遏制住孩子的想法,而不能发现他真正的志趣。3、帮助孩子学会聚焦和取舍孩子可能会有许多的喜好,也会在很多的事情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。一方面,我们要允许他们去尝试,而不是早早地扼杀在萌芽状态。另一方面,我们又需要帮助孩子去聚焦和取舍。毕竟,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,孩子可以兴趣广泛,但也需要有所专精,否则就很可能会导致做什么事情都浅尝辄止。结果就是,尝试了很多,但收获却甚微。找到一件真正喜爱的事,并为之持之以恒地去努力,对于任何人来说,这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。刘墉说:“每个孩子都能成功!每个孩子都该成功!只要你能肯定他、引领他,却不干扰他,让他发挥,他就能让你刮目相看。”不要用当下的标准化去约束你的孩子。他不是今日限定,而是明日之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