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美国投行“摸爬滚打”十年后,我选择重回校园
分类: 最新资讯
潜能词典
编辑 : 潜能
发布 : 04-14
阅读 :155
Lin Zhang,本科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金融专业,硕士毕业于康奈尔大学 MBA 学位。本次访谈,她讲述以留学为开端,如何适应异国生活、克服语言关,如何从校园过渡到社会,如何在美国找工作,近十年的投行工作经历,从职场再度回归校园的契机,以及留美十多年的所思所想和成长感悟。曾有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:人生艰难时刻,该如何冲出重围?他提起迷茫这个词,眼里充满了不知所措。他说,人生如同一团迷雾,有太多客观条件限制我冲出重围。很多人面对理想都信誓旦旦,但总是呼喊一阵就败下阵去,之后便绝口不提了。这个时候,我总会想起自己那段五味杂陈的留学生涯,以及初入美国职场同样有过的彷徨时刻。可也许是无知者无畏吧,我大胆尝试和摸索,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,并且心无旁骛地迈出了第一步。而一旦实现了第一个目标,后期的梦想,就像是源源不断的鼓励,在今后的生活中接踵而至。初来乍到来到美国不知不觉已超过十个年头。说起当初选择留学,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——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。满怀期待,我拖着三个沉沉的行李箱,只身飞到了美国。可飞机落地的那一刻,我却觉得梦想成真的感觉和最初的想象有些大相径庭。从小在电视里看到的美国,是街头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和摩天大楼林立的画面;而现实迎接我的却是低矮的平房,空旷的街道,唯一没见过的是路旁一株株高大的仙人掌。学校所在的城市图森(Tucson)位于美国南部荒漠山谷区,气候干旱充满阳光,夏天尤其燥热。有别于上海杭州的湿热,这边的气候是干热。我的皮肤时常干到脱皮,这对于从小生活在中国南方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困扰。曾经,我还觉得吃西餐是一件既文艺又有品的事情。可是真的来到这里,如复一日的冰冷三明治、高热量速食,浇灭了我所有的幻想。记得刚到的第一个学期,因为常吃垃圾食品,我的体重也跟着直线飙升。很多个瞬间,我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感到后悔。曙光初现记得我刚到美国的第一个学期,除却生活上的不适应,还在课堂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因为很多课程涉及大量的专业背景知识,加上语言障碍,我常常对老师讲的内容一头雾水。向来对学习很有自信的我,此刻却显得无比渺小,巨大的压力随之而来。若现实将你逼到一个角落无处可逃时,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硬着头皮找突破口。而我选择了最“笨”的做法——花时间。课后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,我查阅各类参考资料,把课本就从头啃到尾,一遍不够就多遍。那时候我经常写论文拼essay到凌晨,睡几个小时起床赶数学作业,八点准时去上课。大学第一次穿西装做 Presentation古话说得好,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,每天进步累积一点点,量变定会带来质的改变。有天你会发现自己好像突然开窍了,之前不懂的东西突然之间好像都能理解了,仿佛拨开了眼前那层薄纱,世界一下子明亮起来。于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,当你偶尔迷失,手足无措时,不要想太多,做好当下该做的事。要相信,生命中每件大事小事,都是有意义的点滴。当这些点滴被一个不落地串联起来后,你才能看到整个画面的美。渐渐地,我在读文献时不再那么吃力,写论文时也更加游刃有余。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语言能力,都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积累进步。来到美国最初无边的黑暗心情,终于若隐若现地出现了一丝微光。我感受到了那种慢慢爬出洞口,见到耀眼光芒的感动。职场沉浮(一)我学的是金融专业,而金融行业在美国已发展得相当完善。所以毕业后我就决定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再做打算。诚实地说,我人生前二十多年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。找工作本身就令我畏惧,更何况是在美国找工作。平时各种关于国际学生在美国找工作难的传闻就不绝于耳。竞争激烈、语言障碍、身份限制等种种因素,虎视眈眈地挡在留美学生的求职路上。而事实也的确如此。我应聘的第一份工作,就给了初出茅庐的我当头一棒。经过层层筛选,我闯入到了最后一轮面试,但“身份”这只拦路虎却最终将我挡在了门外。当我做完自我介绍,并说到需要公司的sponsorship获得工作签证时,其中一个面试官立即打断了我,没有任何原因解释,直接示意下一位候选人开始做陈述。被晾在一边的我,脸唰地红了,当下的尴尬让我有些手足无措。这次的经历,让我在后来投递简历的过程中总是胆战心惊,选择也很拘谨,很怕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。后来,我在富国银行(Wells Fargo)找到了一份兼职,主要负责柜台、客服等基层工作。另一边,我也没有放弃寻找更合适的岗位,同时还兼顾参加一些专业培训课程。人生奇妙之处就在于,你永远不知道机遇在前方何处等待着。在兼职过程中,我的老板渐渐注意到了我。开始,他会分阶段给我设定一些小目标,而每次我都能顺利达成。慢慢地,他好奇我的能力究竟可以匹配怎样的工作内容,给我的任务越来越多,专业难度也在不断上升。半年后,我从 Part-time 转为正式 Full-time。这段时期,我对自己的定位以及目标逐渐清晰,也带给我更多的自信。随后的三年时间里,我总共被晋升了四次。从最初的 Customer Service, Personal Banker,再到后期的 Business Banking Specialist,我经历了不同的阶段,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往前走着。第一次求职面试的失败后,我曾一度以为身份会让我在找工作时处处吃亏,但现在细细想来,情况并不是绝对如此。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,关键看你如何解读。国际学生身份有很多弊端,但同时也让我拥有美国人本身不具备的优势。例如,跨文化的学习生活背景,让我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不同环境,帮助我比别人更快地适应新岗位。而且,我还可以把我原有的文化理念带入新的工作中,为团队提供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。平时,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任务,我也会抓住一切机会观察和学习其他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。下班后,我仍会花大量时间学习各项业务操作及流程,直到烂熟于心。到美国后很多亲身体验和经历告诉我,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,你作为一个“外国人”,在先天条件上本就比人家落后一大步,所以任何事情你只有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,才有可能获得公平竞争乃至超越他们的机会。另一方面,金融圈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极易迷失自我的领域,很多人因为一时糊涂而犯下大错。从业人员需要遵守职业道德,坚守道德底线。即使眼前再多诱惑,也必须保持清醒和理智。这是我在行业中学到的宝贵一课。在 Wells Fargo 期间,公司也出过类似问题。当时我所在团队的大部分同事被裁员,而我几乎是唯一的幸存者。在很多人看来,我是幸运的那个人,但其实我一直在有意识地保护自己。日常工作中,我会关注细节,知道哪些可以做,哪些底线不能触碰,甚至是上级交代我的任务,必须以正式邮件形式书面传达并做好记录这样的小事。职场沉浮(二)人生很多事到达一定阶段后,会经历瓶颈。再加上一些个人原因,我跳槽到了美林银行(Bank of American Merrill Lynch),从事投资管理的岗位。这是我一直以来很想挑战的领域。相较于初入职场的生涩,此时的我已经在各类面试现场变得从容许多。这个阶段对我来说,进去不难,难的是你如何在那里存活下来。投资管理,就是要求你找到愿意信任你的客户,让他们放心地将自己的钱交给你管理。这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情,而对我这种没有任何背景和人脉的人来说,更是难上加难,多少人因此半途退出。记得当时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我的选择,笃定我肯定坚持不了多久。可骨子里的倔强和好奇最终让我抛开所有的质疑声,决定试一试。这和我此前很多次人生经历相似,每一次选择都有争议、挣扎,但最终通过理性走向平静。人生在世,不要被信条所惑,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自己的声音。只有遵循自己的内心,才会让你在今后的道路上义无反顾,全力以赴。刚开始确实很艰难,你不仅要学习和熟悉产品,还要应对一系列的考核。比如公司给我的其中一项指标是,两年之内做成 3000 万美金的投资业务。这个行业很现实,你完成目标就留下,否则公司也没有义务养你。虽然公司各项制度完善,还会提供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后台支持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,你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客户,不同个性不同背景,教科书式的一套其实不太行得通。当看着比我早进来的同事,没有坚持到最后就离开;或者坚持了很久,但最后依然没能“闯关”成功,彼时我内心的焦灼可想而知。但好在,我是属于乐观正面的人。我觉得任何事情如果能换个角度去想,也许就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,而不会陷入负面情绪里出不来。我就想着,如果有一天我走了,我在这里得到了什么?最起码我学会了整套投资流程,得到了很多专业培训,了解了业务架构,并未白白浪费这趟经历。之后的一段时间里,我尝试电话销售,参加各种活动,接触潜在群体,但都收效甚微,结果离公司设定的目标依旧十万八千里。但或许是无心插柳,也或许是幸运女神的眷顾,有一天机会突然降临。一位中国客户前来咨询贷款方面的问题。当时公司里能讲中文的不多,有一些能讲中文的同事在客户意向不明朗时也没有多少把握和信心。而我没有考虑太多,决定了解一下情况。结果一个尝试性的接触,却在最艰难的时刻拯救了我,最后达成了一笔一千多万美金的业务。自此以后,我好似有了喘息的空间,动力和自信全都回来了。故事的最后,当然是我“闯关”成功,加入了团队。“闯关”途中,虽然一波三折,但我却收获了很多业务上的宝贵经历,其中这位中国客户对我影响是转折性的。我从第一次的接触到后期的跟进,过程中对投资产品的讨论,再到投资方案的设计,选择的路线并非传统模式,而是一个全盘规划,甚至涉及到信托等领域。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,也帮助我逐渐打开新世界的大门。现在回头看,人的成长和成熟真的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。千万不要小看每天点滴的付出,正是这些一点一滴让你慢慢变强大。虽然有时会觉得那些看似漫无目的的付出根本没个尽头,但当横空飞过一个机会,你可以快速跳起来抓住它,并证明自己是最完美的不二人选时,你就会发现,在过去无数个默默无闻的日子里,你已经不知不觉修炼成精了!幸福和收获或许来得有点迟,但没有缺席。我也感谢自己,还好没放弃!人生就是这样,越努力,就越幸运。另外,职场上正确的沟通方式也很重要。这些年我的体会是,任何合作或交流首先应该设定预期(Set Expectation),双方提前达成共识,明确目的。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对接客户,达成的交易均关乎金钱利益。如果不事先设定预期,对投资理念达成共识,你就无法在后续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做出合理的交代。比如说特朗普上台,股票一下子大幅下跌,很多客户因此吓坏了,第二天几十个电话打进来,你要怎么办?所以说,“丑话”说在前头,可以规避沟通过程中很多不必要的矛盾,提高办事效率,合作也会更加顺畅。重回校园在职场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,我决定再次回到校园。一方面是想停下来歇一歇,给自己充充电;另一方面也想换个环境,回归最纯粹的学习状态。一路走来,我一直都是比较紧绷的状态,适时放慢脚步,或许会收获更多人生的可能。读 MBA 其实一直是我计划当中的事,但这些年总是奔波于这样那样的忙碌,没有一段完整的时间去落实。我想现在是时候了。我的择校目标很明确:在排名 Top 的几所学校里选择 MBA 课程。综合学校排名、课程设置、地理位置等因素,我最终选择了康奈尔。在这里说个申请小插曲。康奈尔大学的 MBA 项目一年制,入学前提是你必须已经拥有一个 master 学位。该项目实际上是把两年的课程量压缩到一年,所以节奏非常快,学习压力大,需要你有相当的学习能力。但有一个例外是,如果你拥有金融分析师(CFA)或注册会计师(CPA)证书,也可以申请。我没有 master 学位,但就是这条特例,使我最终有机会进入康奈尔。在这过程中,我也很感谢康奈尔的学长学姐、教授给我的各种建议和帮助。由于 2020 年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,康奈尔几乎所有课程都是在线上进行,包括我自己目前也在家上网课。学校采取了各种疫情防控措施,比如对学生进行大面积的核酸检测,对课堂面授人数进行限制等。如果你想去教室上课,必须提前申请,每个人还要佩戴口罩,保持社交距离。因为疫情,特朗普政府对国际学生签证及入境做了很多限制,导致很多中国留学生无法回到美国校园,只能待在国内上网课。由于时差,很多人从 9 月份开始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,白天休息,晚上上课。虽然处境艰难,但我觉得总会有应对方法。你可以选择在国内上网课,也可以暂时休学或选择 gap year,中间可以做一些社会实践。甚至我有朋友选择旅游签到跟美国时差较小的国家,等政策放松后再回到美国。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,但我觉得不失为迷茫中的一个方向吧。而在这个特殊时期,对于留学是否还有意义这个话题又被很多人重提。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。就像为什么要出国?是否应该出国?这些问题的本质是相似的,主观性极强,别人没法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,因为每个人追求不一样。于我而言,想要找到答案,必须弄清人生终极追求是什么,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。如果你渴望拓宽视野、丰富阅历或学习专业领域中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,那么出国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你达成目标。关于未来刚来美国时,我经历过一系列痛苦和挣扎。在这一望无际的“大农村”充斥着吃不惯的西餐和看不惯的面孔。每当我因为与他人格格不入而感到落寞时,我就坚信自己读完书一定会拍拍屁股走人,因为我根本不属于这里。可是,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工作后,我渐渐习惯了这里的语言和文化,不知不觉中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,也好像找到了归属感。慢慢地,我已经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。对于未来,我并没有绝对的设定,以后会不会回国,我也还没有明确的答案。对我来说,目前可控的只有每天的时间而已。我会把握当下,认真做好目前该做的每件事,积累更多的实力。相信等我把每个点都画好时,自然就能在眼前连接出通往未来的路,那时心中自会有答案。最后,如果说有什么想要传达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,我觉得是——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。人生短暂,想做什么便任性去做,想要改变就勇敢去改变。不踏出第一步,永远不知道结局会有什么样的惊喜。在决定出国的那一刻,我第一次尝试冲出父母给我搭建的保护塔。当我带着无知者无畏的心态只身来到美国,遭遇重创、体验绝望,然后带着一颗婴儿般的心重新上路,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方向。最终的收获是,我战胜了那个感觉不好的自己,学会了在艰难中前行的无边法力。所有这些经验,将贯穿我今后人生中的每一天,也希望给予正在前行中的大家一点温暖和力量。如果你也想说说自己的留学故事,请一定联系我们!为这段回忆留个纪念~▌声明:本文由留学咖啡馆原创编辑,转载请注明▌来源:留学咖啡馆▌关于版权:留学咖啡馆尊重版权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